你有没有想过短短四天时间,从海南的碧海蓝天到北京的残垣断壁,真的能看懂一个时代的伤痕吗?
其实啊我之前也觉得这事儿挺扯的。四天能干啥?吃顿饭、睡个觉、逛个景点,哪够看透一个时代?但当我真的踏上这段旅程后,心里那块儿疙瘩就怎么也抹不掉了。
你或许也在想现在都2024年了谁还天天想着这些老掉牙的事儿?可现实是历史不是过去式它就在咱们身边,只是许多人不愿意面对罢了。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从三亚到圆明园四天到底能看懂什么?是不是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一朝看尽千年事?还是说这只是个噱头让人去打卡拍照?
第一天在三亚海水清澈得像玻璃,沙滩白得像雪你根本想不到这里曾经也是战火纷飞的地方,阳光晒得人骨头都酥了,可你就是没法把留意力放在那些历史书上。
不过当你真正站在圆明园遗址前,那种感觉就像被狠狠打了一拳。残破的石柱、断裂的雕像、满地的碎砖,每一个细节都在提示你——这不是旅游景点,这是国耻纪念碑。
数据说话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超过150座建筑化为灰烬,无数文物被掠夺或损毁。
其实啊你看得再仔细,也看不到当年的场景但那种压抑感、无力感,真的会从心底涌上来。
第二天早上六点起床坐高铁到北京,然后直奔圆明园整个行程紧凑得像在跑马拉松。你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好好思考。
许多游客都是拍照打卡,朋友圈配文写着“感受历史”,但他们真懂吗?不懂,他们只是来凑热闹的。
其实我觉得旅行不该是走马观花,应慢下来,去听去看,去感受,可现实是大家都忙着发朋友圈,没人愿意停下来思考。
对比一下你在三亚拍了张日落照,发了条“好美”而在圆明园拍了张废墟照,发了句“震撼”。但这两张照片背后藏着完全不同的故事。
第三天我去了北京的若干博物馆,发现许多展品都被保护得很好,但讲解员讲得特别快好像生怕你听不懂似的。
其实许多孩子对历史没兴趣,不是因为他们不喜爱而是因为老师讲得太枯燥。他们看到的不是历史而是考试要考的内容。
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中只有不到30%的人能说出圆明园被烧毁的详细时间。这解释什么?解释咱们的历史教育出了疑问。
其实啊历史不该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它应是活生生的故事是情感的共鸣。
第四天我在圆明园门口遇到了一位老人,他告诉我他小时候就在这里玩,那时候还有不少古迹现在全没了。
他说:“你知道为什么圆明园会变成这样吗?不是因为敌人强大而是因为咱们自身不够强,”
其实我听完之后心里特别不适。咱们总是怪别人却很少反思自身。
有人说历史不能转变,但我们能够选取记住。记住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
你有没有想过假若当时我们更强一点,会不会避免这一切?也许吧但历史没有倘若。
我一直在想能不能一条“历史之旅”线路,把三亚、圆明园、故宫、长城串联起来,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历史的脉络。
其实此类模式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了,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之路”,人们一边游山玩水一边掌握历史。
但在中国此类东西太少了,大部分景点还是以观光为主,缺乏深度体验。
倘若有一天你能边看风景边学历史,那是不是更有意思?我觉得是的。
看完这四天我发现自身对历史的理解比以前深了不少。我不是在看景点而是在看一段段被遗忘的记忆。
其实有时候我们不是看不懂历史,而是不愿意去看,我们习惯了轻松的生活,不愿面对沉重的过去。
但历史不会因为你不想看就不存在,它就在那里等着你去理解、去反思。
你有没有想过倘若你是那个年代的人,你会怎么做?也许你会选取反抗也许你会选取沉默。
看完这段旅程我着手思考一个难题:倘若我们现在不重视历史,未来会怎样?
其实我担忧的是下一代人或许连圆明园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只记得网上那些“网红景点”。
历史不是用来炫耀的它是用来警示的。它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从今天起我期待你能多留意部分历史话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
我想问问你:你筹备好面对历史了吗?你愿意花四天时间去理解一个时代的伤痕吗?
其实我不确定答案是什么,但我期望你能认真想想这个疑问。
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它是你我共同的未来。
从三亚到圆明园四天能看透一个时代的伤痕吗?或许不能但至少你能够着手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