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从苍山洱海的柔软一头扎进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这感觉就像从天堂跌进废墟,每年超过200万的游客涌入这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片承载着百年伤痛的土地,正在被“打卡文化”榨干灵魂,你真的筹备好了吗?
其实圆明园不是你想的那样,它不是什么“北京后花园”,周末来的人多到什么程度?福海遗址那块地方人均面积不到2平米,你拍个照前面是后脑勺,后面是杆中间全是人的海洋,记得上次我朋友来花了3小时才从正大光明挪到蓬岛瑶台,累得直接瘫在遗址上。
你以为圆明园是免费的?大错特错,虽然遗址公园本身不要门票,但那些“复原建筑”可都藏着猫腻,西洋楼景区的黄花阵一个玻璃罩子就200元的文创纪念品你敢信?更扎心的是许多游客被保安赶走理由竟是“没买通票”。其实去年有37%的游客在园内至少消费一次平均每人89元。
项目 | 实际花费 |
通票 | ¥30 |
电瓶车单程 | ¥15 |
化解办法提早在小程序买票带足水和干粮,谢绝任何“园内讲解”推销。
其实圆明园不是什么“浪漫遗址”,它是国耻的象征。但看看那些游客在残柱前摆着剪刀手,嘴里还喊着“哇好美”。有数据统计62%的游客停留时间不足30分钟主要目的就是“打卡发朋友圈”。此类消费其实比火烧圆明园更伤人。
解决办法别把圆明园当“景点”,当作历史课堂,找个安静角落坐会儿听听风穿过废墟的声音,感受那种说不出的沉重。
你以为手机导航能带你走遍圆明园?天真了。西洋楼区域基本没信号,85%的游客在这里迷失过方向。更尴尬的是你想查个历史资料Wi-Fi又只有大门口有。记得上次我同学直接蹲在厕所里,用4G微弱信号查地图笑死我了。
圆明园现在搞生态修复,说是要重现“万园之园”,不过你看看那些新栽的树,80%都是松树跟百年前的江南园林有半毛钱关系?更讽刺的是去年有12万株水生植物被游客踩死环保宣传牌反而成了板。
解决办法:少走几步路别为了拍“大片”踩踏草坪。其实蹲下来拍残荷比踩过去拍全景更有意境。
圆明园的讲解员现在都流行用“讲故事”办法。不过你听听90%的讲解都在说“十二兽首”,根本不提1860年那些细节。有次我听到个讲解员把圆明园比作“清朝的迪士尼”,当时我就想笑。
解决办法:自带历史书边走边看。其实那些石柱上的烫金,每个都藏着一段故事。
你刷到的圆明园照片都是修过的。那些“夕阳下的残垣”,原图或许就是灰蒙蒙一片。95%的网红图都用了暖色调滤镜完全掩盖了遗址的沧桑感。上次有个游客问我:“这里怎么跟朋友圈差这么多?”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应。
解决办法:卸载滤镜APP或是干脆用黑白模式拍反而更有味道。
其实每次来圆明园我都特别矛盾。一方面想铭记历史一方面又觉得本身的“旅游消费”有点不道德,有调查说78%的游客来圆明园的主要目的是“拍照发社交媒体”。这类消费历史的行为是不是有点像在伤口上撒盐?
解决办法:把时间留给思考而不是拍照。其实闭嘴听会儿风比摆100个姿势更有意义。
从大理的碧海蓝天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真的读懂了这场穿越?每年数百万人来了又走带走的只是朋友圈的九宫格。这片土地的痛你真的感受到了吗?下次再来别只带相机带点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