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酒泉到内蒙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自由团酒泉到内蒙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自由团
酒泉的戈壁风沙还没摸透你,内蒙的火山群就张开了怀抱,没错就是那个被无数人忽略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没有豪华大巴没有固定行程只有你和那片能让你心脏骤停的赤红大地,你敢信?这里竟藏着中国最年轻的火山群之一,而且离酒泉不过300公里,别再对着手机里的风景图片流口水了,现在就出发让脚下的每一步都踩在3万年前的熔岩上!
其实每次看天气预报都会看到"周末晴朗",不过转头就刷短视频刷到天昏地暗,我去年统计过有8个周末因为"临时有事"废止了旅行计划,结果那些"事"后来全忘了,但错过的风景永远都在,乌兰哈达地质公园的游览期就那3个月,错过了就等明年,你想想每天对着电脑屏幕12小时,周末再瘫在沙发上这不叫生活,这叫慢性。
自由团听起来很美好结果发现导航软件比导游还靠谱,去年有位朋友参加某知名旅行社的自由团,结果发现所谓的"自由"就是跟着APP走,连吃饭都得看推荐餐厅。乌兰哈达地质公园面积有120平方公里,但游客中心提供的路线图上,90%的区域都被划成了"不提议进入"。你花了钱却连1%的真正野地都没摸到,这叫什么自由?
传统跟团 | 假自由团 | 真自由团 |
固定路线 | 伪自由路线 | 完全开放选取 |
导游控制 | APP控制 | 本身决定节奏 |
其实现在手机没信号已经算是一种奢侈体验了。乌兰哈达地质公园有70%的区域完全没信号,不过我敢说当你站在火山口边缘,看着那3万年前的熔岩层,你根本不会想给谁发朋友圈。去年有个团队在这里迷路了3小时,结果发现了一个私人向导都不知道的火山喷发遗迹,你想想现在多少人出门连厕所都要靠导航,这样的旅行有什么意义?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带了全套露营装备,结果发现最需要的只是双好走的鞋子。地质公园里80%的路面都是火山岩,高跟鞋?别想了。有次遇到个外国游客他只背了个20L的小包里面装着水、棒和急救包,走起来比咱们这些负重20公斤的人还快。其实旅行不是去参加装备秀,而是去感受自然。
实用装备清单:登山鞋(务必。)、500ml水(每人每小时1L)、速干衣、防晒霜SPF50+、小刀、手电筒(别小看这个,日落早得很)
游客中心那几个所谓的"观景点"其实只占公园面积的15%。去年有个地质爱好者团队专门去了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区域,结果发现了新的火山口。其实乌兰哈达有23座火山,但开放游览的只有5座。你想想每次旅行都只走固定路线,跟在景区门口拍个照就走有什么区别?
解决方案:找当地向导他们知道那些"隐藏地图",去年咱们跟着一位老向导去了个小火山口,那里的熔岩层比游客区厚了3倍,颜色也深得多。
乌兰哈达的平均海拔1200米,但爬那些火山锥时你的心跳会直接飙到140。有次咱们遇到个年轻女孩,爬到半山腰直接坐地上了,她说平时每天走1万步都没事。不过其实不是步数的难题,是连续爬升带来的缺氧感。地质公园里最陡的火山坡度有35度,相当于一口气爬28层楼。
解决方案:提前一周每天做15分钟爬楼梯训练,别想着临时抱佛脚去年公园登记显示有12%的游客因为下到未开发的火山口而报警求救。其实那些看起来像台阶的熔岩层,许多都只有几厘米厚下面是空的。有次我们团队差点踩穿一个,幸好老向导反应快。地质公园里的风向变化也特别快,去年夏天有游客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困了2小时。
安全警示:绝对不要独自深入未开发区域!不要采集任何岩石样本!雷雨天气立刻下山!
乌兰哈达的游览期是6-8月,其他时间要么太冷要么沙尘太多,不过其实8月的人最多我提议7月初去那时候游客少,但景色已经完全好了。去年9月去的团队结果遇到了暴雪被困在山腰过夜。其实旅行规划就像做菜,火候很关键。
季节对比:6月:人少景美/7月平衡/8月人多景好/9月风险增长/10月基本封山
现在每年有约3.5万人到访乌兰哈达,但这个数字在2023年增长了45%。不过其实地质公园的容量有限,一旦游客超过5万环境压力会非常大。我预测再过3年这里有或许着手限制游客数量,到时候可能就需要预约了,其实保护与开发永远是个矛盾体,但作为游客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少留痕迹。
当你站在火山口边缘看着脚下那片被3万年前的岩浆塑造过的土地,你才会理解什么叫真正的震撼!没错就是那个被无数人忽略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没有豪华大巴没有固定行程只有你和那片能让你心脏骤停的赤红大地。现在就出发让脚下的每一步都踩在3万年前的熔岩上,感受那股从地心传来的野性呼唤!
编辑:内蒙旅游-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gonglue.guanxian.org/neimengwan/1966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