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近真是被机票价格折磨得够呛,上周我朋友想去厦门看海,提早一个月查机票结果从大理飞厦门的票价居然要¥2000多,我直接惊呆了🤯,更离谱的是第二天同一航线同一时间,价格又掉到¥800左右这波动幅度比股票还刺激,搞得我每次订票都感觉像在玩轮盘,不知道这次是会中大奖还是血本无归,今天就来跟大家唠唠怎么才能在买机票这件事上少走弯路,避免成为航空公司的冤大头。
下面这些是我和身边人经常讨论的关于机票的难题,咱们一个个来捋清楚:
这绝对是航空界的"玄学"了,其实很简单航空公司采用的是动态定价策略,就像菜市场卖菜的大妈,看你是学生还是土豪价格自然不一样,会依照实时需求、剩余座位数、提早预订时间等因素不停更改价格,比如周末、节假日需求量大,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工作日、凌晨时段,或许就便宜得让人质疑人生,再加上不同舱位策略(有的放低价格吸引眼球,有的高价留到最后收割),价格波动就很正常了,记住一句话:价格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
关于这个难题的研究多到能写论文了,但个人经验是:提前3-4周是性价比最高的时间窗口,太早订可能锁定高价舱位,太晚又简单碰上"临时加价"的坑,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比如遇到航空公司的促销季(春秋航空经常搞的"随心飞"就是典型)、或是航空公司突然发现某个航班订票率低,临时降价刺激销售。还有个小技巧:周三下午是航空公司公布新价格的时间,这时候蹲守可能捡到便宜。记住:没有绝对规律多比价是王道。
这绝对是新手最容易踩的坑!便宜票常常有各种限制:不能退改签(或退改签花费高到不如买新票)、行李额度少、可能是红眼航班(凌晨起飞/降落)、或需要中转。而贵票往往包括更多服务正点率高、行李限额多、可选座位、贵宾休息室等,简单说:便宜票=基础交通贵票=全方位出行体验。我有个朋友买过¥300的特价票,结果没有行李额度托运一个包要加¥400,简直是花钱买罪受。提议:算清楚总成本再决定值不值。
现在订票平台多到眼花缭乱,但个人推荐组合拳:App+比价网站。航空公司App(比如南航、国航)多数情况下在特定时段有会员专享价;第三方平台(飞猪、携程、去哪儿)适合比价,能看到不同航司的价格对比。但要留意:第三方平台可能有隐藏服务费,比如保险、燃油附加费等。我试过同一个航班携程显示¥800实际付款时加上各种费变成¥950。提议:付款前看清总金额别被"低价"迷惑。
这个不一定。许多人想当然觉得"中转=麻烦=贵",但实际经常相反。特别是长途航线中转航班可能比直飞便宜一半!比如从大理到厦门要是中间加个昆明站可能¥400搞定,而直飞¥800起步。前提是你有足够时间折腾,且不介意多跑一趟。我个人经验要是总价比直飞便宜30%以上,且中转时间在2小时左右(不长不短刚刚好),能够考虑。留意:中转行李直挂要提前确认!
这绝对是航空公司的"藏宝图"!不同票种退改签规则天差地别。常见的有全价票(可全额退但需付手续费)、特价票(不退不换或是退票费高到不如买新票)、折扣票(退票有条件改签要补差价)。我有个惨痛教训买了个显示"可退"的¥500特价票,结果退票要扣¥450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钱飞走。提议:订票时看清票面解释不确定就问客服截图保留证据。
对常旅客而言是真香但偶尔飞一次的人可能觉得鸡肋。航空公司会员体系多数情况下分几个等级:银卡、金卡、白金卡等,等级越高优惠越多。比如金卡会员能够免费升舱、优先安检、免费行李额度增长等。但要留意积分有效期很短不飞的话很快清零。个人提议:一年飞超过4次的人值得加入常旅客计划;偶尔飞一次的,别被积分迷惑直接看实时价格。
大概率是的!随着油价上涨、机场建设成本增长、环保税等新规出台,航空公司运营成本越来越高。但反过来竞争也在加剧比如春秋航空、九元航空等低成本航司不断推出特价,国际航司也加大国内市场投入。所以短期看价格波动会加大;长期看"低价+优质"的服务才是趋势。我的预测:未来会出现更多"基础价+增值服务"的选配模式,就像现在的网约车一样。
最后送大家一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精明可以省下不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