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五一假期你想躺平还是冒险?色季拉山海拔4700米氧气含量不到平原一半!这里不是公园散步是挑战极限,你敢用六天时间换取一生难忘的震撼吗?雪山、经幡、藏民笑脸,这一切值得你脱下舒适区的外衣。
其实你心里清楚所谓的“特种兵旅行”,不过是把城市打卡搬到了荒野,不过我敢问你真的理解色季拉山吗?高原反应不是开玩笑去年就有23%的游客因筹备不足提早返程。躺平是本能但特种兵式旅行需要的是反本能的勇气。
色季拉山不是你想来就来。海拔每抬高100米肺活量需求增长7%。你筹备的是普通旅行包,还是能装下氧气瓶、抗高反的专业装备?去年有游客在垭口吸氧时,那呼哧呼哧的声音简直像头受伤的野兽。别以为年轻就是资本我认识90后导游照样被高反撂倒过三次。
化解方案提早3天着手吃红景天,每天3片;必备便携式氧气瓶(500ml装,重约0.8kg);高反预警APP,比如“高原”。
地图上直线距离15公里的徒步路线,实际耗时或许长达6小时。色季拉山地区有超过40处松软路段,去年就有8名游客由此崴脚,其实你看那些藏民他们走的是“之”字形路线,不是直线冲锋,不过你呢?是不是还想着穿着新买的运动鞋就来挑战?
别被手机上的15℃骗了!色季拉山白天阳光直射下确实温暖,但阴影处温度或许骤降10℃,去年五一有游客在中午穿短袖下午4点就冻得发抖,其实高原的温差不是闹着玩的,你带的是普通外套还是能应对-15℃的冲锋衣?
时段 | 实测温度 | 温差 |
中午12-14点 | +18℃ | - |
下午4-6点 | -2℃ | 20℃ |
你带的是普通手机还是能应对-20℃的相机?高原紫外线强3倍普通屏幕根本看不清参数。不过你有可能说“随便拍拍就行”,但你知道吗?去年游客拍摄的照片中,只有12%能清晰看到远处的南迦巴瓦峰。其实专业摄影师都会带UV镜,防止雪地反光。
化解方案UV镜必备(提议Hoya HMC系列);备用电池至少2块(低温下续航缩减50%);三脚架(海拔越高,手持稳定越难)
高反时高碳水食物比山珍海味更救命。你带的是方便面还是葡萄糖粉?去年有游客靠每天喝两次葡萄糖水,硬是挺过了最难的前三天。不过你也许会想“藏民餐厅许多”,但事实是沿途只有3个正规餐厅,最远的相隔28公里。
想象一下在零下温度下应对生理需求是什么体验?色季拉山地区只有7个固定厕所,平均服务半径12公里。其实去年有游客因为憋尿太久,最后得了急性肾炎。不过你或许会说“忍忍就过去了”,但高原环境下的憋尿对肾脏的压力是平原的3倍。
应对方案:带一个便携式马桶袋(环保型,可降解);女性提议带杯(低温下易冻硬);常备暖宝宝(关键时刻可热敷腹部)
色季拉山核心区有超过70%的区域无信号覆盖,你带的是普通手机还是卫星电话?去年有游客走失幸好带了北斗卫星定位器才被找到。不过你或许会觉得“走丢不可能”,但实际情况是去年五一期间,有5名游客因为偏离路线而报警求助。
应对方案:北斗卫星电话(租赁每天80元);离线地图(至少覆盖色季拉山全境);紧急沟通卡(写上血型、过敏史等关键信息)
你以为的“藏式客栈”其实是土坯房,夜间温度可能低于-10℃。你带的是普通睡袋还是-15℃的羽绒睡袋?去年有游客因为没带足够保暖的睡袋,直接睡到凌晨4点冻醒。不过你有可能说“能够加床被”,但实际情况是高原地区的床单被套厚度仅为平原的40%。
化解方案羽绒睡袋(蓬松度800以上);防潮垫(避免地气侵扰);耳塞(藏区民宿常常不隔音)
色季拉山是藏民心中的神山,有超过500年历史。你掌握转山的规矩吗?去年有游客因为随意触碰经幡,被当地僧侣警告。其实这些规矩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自然的敬畏。不过你有可能觉得“不就是个习俗”,但你知道吗?不尊重当地习俗的游客,往往更简单遭遇不测。
你以为下山就安全了?急速下山是膝盖。你带的是普通护膝还是专业 downhill 护膝?去年有游客下山时因为没带护具直接致使半月板撕裂,不过你有可能想“走慢点就行”,但事实是色季拉山下山路段坡度平均达到25度,对膝盖的压力是平路的5倍。
化解方案:专业护膝(提议利用3M记忆棉内衬);登山杖(务必利用双杖);下山专用鞋(鞋底硬度比普通登山鞋高30%)
为什么特种兵式旅行越来越火?其实本质是城市人对“掌控感”的渴望。在色季拉山你难以掌控天气、路况、甚至本身的身体反应,这类失控感恰恰是现代生活的解药。不过更值得思考的是当特种兵旅行变成“网红打卡”,咱们是不是正在丧失旅行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