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朋友从珠海自驾去内蒙五当召玩,回来后疯狂晒图说那里的美食简直绝了!我起初还以为是景区套路,结果发现真的有许多人因为小吃去的,这让我好奇为啥这些内蒙古小吃能让游客上头到此类程度?
五当召在包头市石拐区离包头市区不远,但交通不算特别方便,许多游客会选取自驾或先坐到包头再转车,这个地方本身是个藏传佛教寺庙,但周围的美食圈也很出圈,感觉像是“寺庙+美食”的双杀组合,
内蒙古小吃和内地完全不一样,牛羊肉是主角做法也特别豪迈,比如手把肉、烤全羊还有各种奶制品比如奶皮子、奶豆腐,第一次吃也许会觉得“这玩意儿能吃吗?”但吃下去就停不下来了,真的会让人质疑人生然后沉迷其中,
珠海那边靠海大家平时吃的是海鲜、粤菜。突然吃这么多牛羊肉口味冲击是有的。但五当召的小吃调得特别好,咸香但又不会齁还能吃到奶制品的甜香。此类反差感太刺激了。就像打游戏突然开了金手指,根本停不下来。
现在许多地方的小吃都靠“网红”标签。五当召的奶茶、烤串、羊杂汤,都拍得特别诱人。加上游客拍照打卡社交传播一发酵就感觉“大家都说好吃,那肯定好吃”。其实有些小吃本身味道确实不错,但氛围感加分更多。氛围感这类东西懂的都懂。
五当召的小吃价格比大城市便宜多了。一份烤肉串或许几块钱,一碗奶茶也就十块左右。价格优势让游客觉得“不吃白不吃”。加上份量足吃起来特别满足。感觉像是捡漏不买不合适,
夏天去五当召天气凉爽,吃烤肉、喝奶茶特别舒服。冬天的话驱寒暖身的小吃就更有吸引力了。此类季节性体验让小吃更“应景”游客自然更愿意打卡。就像冬天吃火锅务必的。
很多游客是听当地人推荐的。比如牧民推荐的奶制品,或是附近居民说哪家烤肉特别正宗,口碑传播比广告管用多了。此类“土著认证”的小吃,游客吃起来也更放心。感觉像是找到了“隐藏菜单”,贼有成就感。
去五当召不光是看寺庙,吃小吃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味蕾记忆和景点记忆绑定在一起,游客会觉得这次旅行更完整。比如吃完手把肉再去拜佛,感觉特别接地气,这类接地气的感觉谁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