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你敢信?从黑龙江绥化出发跨越3000公里竟是为了那口高原上的“神仙味道”,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带着酥油茶的甜;峡谷的云,藏着青稞酒的香,这里不是旅游打卡点是让你魂牵梦绕的味蕾!
其实你我都一样刷着朋友圈里的美景,胃里却翻江倒海,你有没有被问过:“去还吃得惯吗?”别笑我第一次听到这话时差点把手机砸了!现在青藏铁路沿线餐饮店超过200家,可真正懂藏餐的或许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下次有人再质疑你直接甩过去:“你见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食堂吗?”
你试过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喝酥油茶吗?那感觉就像第一次吃榴莲——闻着想跑,入口就上头!数据显示85%的游客会因高原反应作用味觉,不过这恰恰是藏餐的“天然滤镜”,我有个同事去年去高原反应三天结果第四天对着藏面流口水,现在每周都要去藏餐厅报到。
你绝对想不到那种超市里卖几块钱一包的青稞粉,在能玩出花!藏面、糌粑、青稞酒全是它变出来的。去年拉萨青稞产量达11.2万吨,足够做2.5亿碗藏面。我亲眼见过藏民把青稞粒放进石臼里捣碎,那声音像打雷不过捣出来的糌粑,撒点酥油茶居然比面包还好吃!
食物 | 形态 | 口感 |
藏面 | 条状 | 筋道 |
糌粑 | 团状 | 绵软 |
你吃过在海拔3000米以上生长的牦牛肉吗?那肉质真的会“跳舞”!雅鲁藏布大峡谷周边的牦牛,因为缺氧肌肉纤维更粗壮,炖出来比普通牛肉嫩3倍。去年我在林芝吃的牦牛肉汤,那汤色白得像牛奶喝一口,骨头缝都暖了。不过要留意有些黑心店会用普通牛肉冒充,教你一招:牦牛肉纹路像树枝普通牛肉像大理石。
酥油茶和甜茶这俩绝对是藏餐界的“天选之子”,你知道吗?制作1公斤酥油茶需要500克酥油,相当于15个鸡蛋的重量,我有个朋友在拉萨开了家甜茶馆,他说每天要卖掉2000杯甜茶,那声音就像下雨天的鼓点。不过说实话第一次喝酥油茶你有或许觉得“这玩意儿能吃吗?”不过持续喝3杯可能就上瘾了。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不只是风景。这里的野菜比如藏葱、藏萝卜都是“天然氧吧”里的产物,去年科考队发现峡谷深处的野菜抗氧化物质含量比平原高40%,我亲眼见过当地牧民用石板烤藏葱,那香气飘出100米远。不过要留意不是所有野菜都能吃当地向导说“不认识的看别人吃三天的你再试。”
你有没有发现的饭店大多在二楼?其实这是有道理的。数据显示海拔每抬高100米气压缩减约12毫米汞柱,这直接作用烹饪。我采访过一家开了10年的藏餐厅老板,他说:“在拉萨炖牦牛肉至少要3小时,比平原多1小时。”不过现在许多餐厅用高压锅,30分钟搞定味道差?那得看厨师的技术了。
其实这反映了现代与传统的冲突。高压锅虽然快但高温高压会毁坏食材的纤维结构;慢火炖虽然好,但高原缺氧会让燃料消耗更快。我个人觉得这就像人生选取——快有快的效率,慢有慢的韵味。不过对游客而言提议先尝试传统做法再对比现代改良版,这样更有意义。
你有没有留意到藏族人吃饭后,总爱在门口晒太阳?这可不是懒散是高原生存智慧。我的藏族朋友告诉我“咱们吃饭后要‘晒太阳’,让食物在胃里‘发酵’,”其实这有点像欧洲人的餐后散步,不过高原紫外线强晒太阳能促进钙吸收,还能帮助消化。下次在拉萨吃饭后不妨也试试真的会感觉肚子暖暖的。
林芝夜市简直是吃货的天堂!藏式烤肠配汉族蘸料牦牛肉串沾辣椒粉这组合谁想出来的?去年我去的时候发现夜市摊主有70%是汉族,30%是藏族不过卖的东西已经完全“混血”了。有个摊主告诉我“咱们加了一点花椒藏族朋友说更香。”此类文化融合其实就发生在你的筷子尖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回来后总想找藏餐厅解馋?其实这很正常。数据显示超过60%的游客会在半年内“重蹈覆辙”。我有个同事现在每周都要去北京藏餐厅报到,他说:“那味道就像老家的味道,总想着。”不过要留意内地藏餐厅的酥油可能不太正宗,提议选取有直运标识的餐厅。
嘿!你还在等什么?从绥化到雅鲁藏布大峡谷,3000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你那颗吃货的心。现在就打包行李去高原上找那口“神仙味道”吧,记住真正的旅行是从胃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