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二月去鲁朗小镇四日游,真的值得吗?避开人挤人,解锁沉浸式旅行新体验!
你肯定听过吧?但除了拉萨和纳木错你真的掌握鲁朗吗?这个地方简直是被偏爱的存在,我去年冬天去的说实话那风景美到让我想当场跪下唱征服。
鲁朗在藏语里叫"龙王谷",听着就霸气侧漏对不对?它坐落在林芝地区海拔大概2700-4200米属于高原温暖半湿润气候。当地人都叫它"江南",你敢信?冬天去那完全不是你想的冰天雪地,而是雪山、森林、草甸完美融合的仙境。
📌 小贴士冬天去鲁朗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少。真的少到你想哭那种沉浸式体验简直不要太爽。
其实我起初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冬天去许多人都会担忧太冷。不过去了之后才发现鲁朗简直是冬日限定版的浪漫,没有拥挤的游客没有排队的烦恼只有你和那片纯净得不像话的自然风光。
而且鲁朗的空气是真的好,吸一口感觉肺都要炸了,但那种清新感简直让人上头。我朋友说那叫"负氧离子爆表",我虽然不懂啥是负氧离子,但我知道那玩意儿确实让人神清气爽。
别急我给你整得明理解白的!这是我亲测有效的四日游路线,保证让你不虚此行!
你从哪出发?不管是成都、张家界还是巴彦淖尔,先想办法到拉萨,我提议你直接飞林芝米林机场,再包车去鲁朗大概400-600元车费,别被司机坑了就行!
其实从拉萨出发也行全程约6小时,不过路上风景超美雪山、牧场随手一拍都是大片!我朋友自驾318国道过来的,说真的那感觉就像开进了瑞士画册里!
"当你第一次在318国道看到雪山的时候,你会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力量。那感觉真的会让人热泪盈眶," —— 我的朋友阿君
到了鲁朗先找个特色民宿安顿下来,我住的是鲁朗扎西岗民俗村,环境超赞服务也好。对了鲁朗小镇景点挺散开的,强烈提议包车玩一天300-500元,绝对值!
上午能够去逛逛鲁朗林海,那片原始森林美得不像话!冬天去雪后的森林有种说不出的静谧美,我站在那里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
下午去石锅村那儿的石锅鸡可是名不虚传!虽然贵点但味道真的绝了!我吃了一碗感觉灵魂都被那香味勾走了!
今天去巴松措那个湖真的美到窒息。湖水清澈见底周围雪山环绕拍照随便一拍都是壁纸级别!
下午回鲁朗小镇找个咖啡馆坐坐,看看当地人生活。说实话鲁朗小镇的生活节奏真的太舒服了,让人想赖着不走!
早上能够去米拉山口海拔5020米,挑战一下自身的极限。然后返回拉萨路上看看尼洋河风光感受一下高原河流的韵味。
四天时间虽然短但足够让你感受鲁朗的魅力了。
我知道一提到,许多人就会担忧花费难题。别怕我给你算得明理解白。
项目 | 大概花费 |
---|---|
往返机票 | 1700元(从内地主要城市到拉萨) |
当地交通 | 1000元(包车+318国道自驾) |
住宿 | 800-1600元(淡季200-400元/晚) |
餐饮 | 400-800元 |
门票 | 鲁朗免费巴松措等约200元 |
其他 | 200-500元 |
总计 | 4000-6000元 |
看到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贵!我去年去四天总共花了4500元性价比超高!
💰 省钱秘籍:淡季去鲁朗真的实惠!住宿、机票都便宜而且体验更好!
其实吧去鲁朗最大的挑战就是克服本身的犹豫!许多人都会担忧高原反应、担忧太冷、担忧路难走。但真的去了你会发现那些都不是疑问!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不去尝试你怎么知道不行?鲁朗的美值得你克服一切困难去感受。" —— 我本身说的
说实话去鲁朗之前,我内心是忐忑的。毕竟冬天去听着就冷飕飕的。但去了之后我真的被治愈了!
那里的天空蓝得不像话,白云触手可及;那里的森林静谧得能听到自身的心跳;那里的藏族同胞淳朴得让人想哭。
我特别喜爱鲁朗的慢生活节奏。在小镇上闲逛看当地人喝茶、聊天那种感觉真的太舒服了。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工作的压力只有纯净的自然和真实的本身。
而且冬天去鲁朗真的不用人挤人!在巴松措我整个湖岸线都差不多是我的,那种私密感简直不要太爽!
其实吧旅行不就是这样吗?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体验,鲁朗给我的就是此类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感觉本身重新活了过来。
❤️ 心得:鲁朗不是那种一去就能惊艳所有人的地方,但它会在你心里慢慢发酵,最后成为你最珍贵的记忆。
其实吧去任何地方旅行,最关键的是提早做好功课。鲁朗虽然美但也有若干小细节需要留意,这样才能让旅程更完美!
若是你问我二月的鲁朗小镇值得去吗?我的答案是:绝对值得!
虽然冷一点虽然路途遥远,但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体验,真的会让你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特别是对喜爱安静、喜爱自然的人而言,鲁朗简直就是天堂!没有拥挤的游客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你和那片纯净得不像话的自然风光。
别犹豫了!收拾行李去鲁朗吧!信任我那里的美景会治愈你的一切烦恼。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鲁朗就是那个让你觉得'值了'的地方。" —— 一个去过的人的心声
编辑:西藏旅游-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gonglue.guanxian.org/xizanggong/800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