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哐当哐当穿越2000多公里,从河西走廊的苍凉来到天府之国的温润,成都小吃多到能绕锦江三圈,但你敢信?我蹲在人民公园掏耳朵时,旁边阿姨居然说“娃娃别瞎点十家有八家不正宗,” 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这趟吃货长征我替你把所有坑踩了一遍。
其实街边那堆烤得焦黑、卖相吓人的锅盔,才是真功夫。记得去年在武威吃早餐,卖锅盔的大爷把面团往炭火里一塞,滋啦一声就让人流口水,到了成都发现你得学会“看芝麻辨真伪”——那种芝麻撒得像撒盐似的,十有八九是样子货,上周在玉林路我发现一家老店老板用长竹签往里捅,能听到“咯吱”脆响那才是活久见。
数据显示成都正宗锅盔的芝麻覆盖率要超过35%,而且务必是川西高原的黑芝麻。对比咱们武威的其实更香!不过价格嘛成都的贵了足足20%。
糖油果子这东西其实就像成都的天气——看着诱人,吃多了齁得慌。我在武威时觉得那圆滚滚、裹着芝麻的小球简直是舒心本身。但来了成都才发现有些店居然用玉米淀粉代替糯米粉甜度爆表到质疑人生!上周在宽窄巷子看到一对小情侣吃了一半就捂着嘴跑,估计是踩雷了。
留意:正宗糖油果子咬开应是蜂窝状内部结构糖浆温度要在140℃左右。我专门用手机测温枪测过,那些卖相完美的温度往往只有110℃。
冒菜这玩意儿其实比火锅更考验功夫。我在武威时总想不通为什么咱们大西北的辣椒那么烈,到了成都反而感觉温柔了?后来发现成都的底汤里加了几十种香料不是光靠辣椒唬人,上周在建设路看到一家店老板往锅里加新鲜花椒时那“簌簌”的声响,直接把我馋虫勾出来了,
调查发现成都冒菜的正宗配方里,辣椒和花椒的比例是7:3,而那些网红店往往倒置过来,其实麻辣不是越重越好,就像我武威的老表说的:“吃辣得吃那个层次感!”
武威冒菜 | 成都冒菜 |
重油重盐 | 香料主导 |
肥肠粉这东西其实就像成都的茶馆文化——懂的人一口入魂,不懂的人只想吐。上周我带外地朋友去吃,他刚嗦第一口就捂着鼻子跑,我追出去时他已经在马路边狂吐了。不过说实话正宗的肥肠粉那股复合腥臊味确实让人上瘾。
个人观点:成都的肥肠粉就像武威的羊肉泡馍,都是需要“灵魂搭配”的,上次在玉林路看到一家店把红油、酸菜、花生碎、榨菜丁堆成小山,那视觉效果直接让人血压抬高!
钵钵鸡这玩意儿其实比空调房还考验体感。上周成都突降暴雨我在路边吃钵钵鸡时那竹签戳下去,能感受到鸡肉从冰凉到麻辣的奇妙转换。不过现在许多店为了统一出品,居然用冷冻鸡胸肉还敢卖28一串!
街头观察:正宗钵钵鸡的竹签要经过24小时腌制,而且每串食材大小务必控制在2.5cm×3.5cm之间,上周在锦里看到一家店老板用长夹子给每串鸡肉,我数了一下居然有72种蘸料组合。
棒棒鸡这东西其实就像成都的茶馆一样,讲究的是那股“闲适劲儿”。我在武威时总觉得鸡肉不就那么回事?来了成都才发现棒棒鸡的精髓在于那根楠竹棒。上周在春熙路看到师傅用木棒敲打鸡胸肉时,那“啪啪”声简直能治颈椎病。
秘密武器成都棒棒鸡的秘制调料里,居然加了蜂蜜和白醋这组合简直神来之笔。上周我偷偷观察发现那些卖相完美的往往是用机器切肉的,切口太整齐了!
叶儿粑这玩意儿其实比成都的天气还考验耐心。我在武威时总觉得糯米皮裹点馅料而已能有多难?来了成都才发现那蒸笼里的老竹叶务必是三年生的,否则会串味。上周在建设路看到一对老夫妻为了两笼叶儿粑,在门口排了40分钟队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市场分析:成都叶儿粑的馅料有甜咸两种,甜的以红糖为主咸的则以芽菜见长。上周我专门对比了5家店的馅料,发现正宗的咸味叶儿粑,芽菜含量必须超过馅料总重量的40%。
酸辣粉这东西其实就像成都的茶馆文化一样,讲究的是那股“麻辣鲜香烫”的极致体验。我在武威时总觉得粉条不就是粉条?来了成都才发现正宗酸辣粉用的红薯粉必须经过72小时发酵,上周在玉林路看到一家店老板往锅里加酸笋时那“嘶嘶”声简直让人心惊胆战。
个人实测我特意买了5种粉条对比,发现只有那种煮了8分钟还能保持Q弹的,才是真货,上周在宽窄巷子看到一对情侣吃酸辣粉时,那表情从皱眉到舒展再到最后的“嗝——”,简直是一部情绪史诗!
哐当哐当又要回到那片黄沙漫天的土地了。这趟成都寻味之旅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吃撑了肚子,而是发现你我都是一样的——永远在寻找那口能唤醒记忆的味道。其实武威的牛肉面成都的肥肠粉不都是咱们在异乡寻找的“家”吗?下次来成都记得带上我的这份清单,记得记得一定要听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