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延安的红色砖瓦还没摸热乎,你就能闻到拉萨的酥油茶香,五天从黄土高坡到世界屋脊,这跨度简直能把你灵魂拽出三次元,但问句扎心的你确定你的膝盖和钱包都筹备好了?这趟旅程不是去赶集是去挑战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极限。
其实、其实每年都有人兴冲冲出发,结果第二天就瘫在宾馆吸氧,比如、比如去年那个哥们,高原反应直接住进了医院,最后连布达拉宫都没见着,这趟旅行不是打卡,是实实在在的“折腾”,你问问自身:为了那张朋友圈截图你愿意付出多少?
别听旅行社瞎吹“适应两天就没事”,数据摆着呢:海拔每抬高1000米高反概率增长30%!延安海拔800米拉萨3650米中间还隔着青海湖3800米,这梯度爬升等于让你直接从一楼蹦到18楼!应对办法?提早一周着手喝红景天,路上备好便携氧气瓶到了拉萨头24小时就别瞎晃悠,老实待在宾馆吸氧看剧。
你猜猜这趟旅行到底要花多少钱?其实、其实我去年做了个统计:五天四晚不含购物人均花费在1.2万-1.8万之间,对比一下:延安到拉萨机票往返就4000+,高原地区住宿每晚800起步,大昭寺门票260(还得抢预约码),更扎心的是路上随便买瓶水都要比内地贵50%!我的提议是:带上2万否则你会后悔。
旅行社给你画的路线图,其实是个圈套,比如、比如延安到西宁要开12小时,西宁到拉萨又是36小时,这48小时里你基本就是在缺氧和硬座之间反复横跳。视觉上看着风景不错耳朵里全是哐当声,触觉上是屁股和腰的酸爽。我的经验:把中间的青海湖去掉直接坐飞机到拉萨省下来的时间能让你好好睡一觉。
你真的理解大昭寺的意义吗?其实、其实我第一次去,看见磕长头的信徒内心是抗拒的。直到一个藏族阿妈告诉我:“咱们磕一次头就离佛近一点。”那一刻、那一刻空气都凝固了。视觉上酥油灯的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听觉上,转经筒的嗡鸣声持续不断;触觉上,布达拉宫的石墙冰冷而厚重。化解办法?提早看《藏人生活》纪录片,至少能让你不冒犯当地习俗。
做个数学题:延安→西宁12小时西宁→拉萨36小时拉萨市区观光2天,大昭寺半天。你告诉我这五天里你真正“活着”的时间有多少?对比一下:同样是高原旅行去云南香格里拉海拔3200米,机票6小时市区观光4天,高反概率低50%。我的看法是:五天延安到大昭寺纯属自虐。要么延长到8天要么直接选个低海拔目的地。
从延安的臊子面到拉萨的糌粑,这跨度比跨年还刺激。比如、比如我有个朋友,第一天吃牦牛肉拉肚子,第二天就吃成了“氧气依赖”。视觉上看着藏餐很有仪式感,但实际口感或许让你质疑人生。听觉在餐馆里听到的全是“这个能吃吗?”。我的提议带上肠胃药第一顿先从清淡的炒饭着手,别急着尝鲜。
你检查过本身的行李箱吗?数据表明:高原旅行中80%的意外事故源于装备不足。比如、比如紫外线强度是内地的3倍,你带防晒霜了吗?比如、比如昼夜温差30度,你带够保暖衣物了吗?我的清单:冲锋衣、抓绒衣、快干裤、高帮徒步鞋、强效防晒霜、墨镜、保温杯、个人常用药。少一样你可能就得在拉萨街头买高价货。
你真的理解本身的极限吗?其实、其实我在第三天就想舍弃了,视觉上看着布达拉宫那么远,听觉上全是自身的喘气声,触觉上是高原的刺骨寒意。我的转折点一个藏族司机对我说“来拉萨的人要么是佛缘深要么是欠债多。”这句话让我突然清醒。化解办法缩减预期把这次旅行当成一次“修行”,少拍点照多感受点。
“这类迅速穿越式旅行到底有没有意义?”这是最大的争议点。支撑者认为能体验不同文化就是胜利;抵制者则认为:这纯属消费陷阱。我的观点很直接:倘若你只为了打卡那不如不去。但假使你真的想体验那就把时间延长到7-10天,至少让身体和心灵都有适应期,对比分析:同样是红色旅游延安到井冈山路线海拔变化小,文化同根性高反而更适合迅速体验。
随着高铁建设未来延安到拉萨可能只需要24小时。但我的预测是这类旅行途径依然不会成为主流。起因很简单旅行不该是“跑马拉松”,而应是“散步赏花”。数据支撑:目前全国每年只有约2.3万人选取这类高海拔迅速穿越路线,远低于传统旅游路线的10%占比。
传统路线 | 快速穿越路线 |
低海拔适应高反概率低 | 高海拔冲击高反概率高 |
行程节奏慢体验深入 | 行程紧凑体验碎片化 |
预算相对可控 | 预算简单超支 |
从延河边的窑洞到八廓街的转经筒,这五天像一场穿越时空的梦。但梦醒时分你会发现本身要么收获了终生难忘的经历,要么只留下膝盖的疼痛和钱包的空虚。你准备好了吗?这趟旅程要么让你脱胎换骨要么让你质疑人生。选择权就在你手上!
编辑:西藏旅游-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gonglue.guanxian.org/xizangji/09116669514.html